如果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蚂蚁庄园(携程如果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蚂蚁庄园) 每日速读
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他的家乡,一生漫游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了无
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他的家乡,一生漫游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了无数地方,经历了很多坎坷和磨难,最后死在当涂。可是李白既没有在官府里做官,没有稳定的收入,而且以李白的性格,也不大可能去经商,那么,支持李白漫游天下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李白出川后,据他自己说,在扬州不到一年,救济落魄公子就花了三十万钱。李白这三十万钱从哪里来,是李白从家带来的,还是李白另有收入来源?白的收入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因为李白的家乡绵州地区盛产盐铁,有人说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做盐铁生意的,所以李白家很有钱;另外,因为李白自己曾说,他经常跟做生意的混迹在一起,而且李白去过的地方往往都是唐朝时期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因此还有人说李白自己做生意,李白是道教徒,炼制了大量丹药,所以李白有可能靠卖丹药挣钱。虽然白的收入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是以下几个李白的收入来源,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些收入来源保证了李白得以漫游天下,基本不缺钱用。
第一,来自朋友的资助。李白当时名满天下,仰慕者众多。李白不管去哪,当地的朋友都会给李白提供住所、钱财等,看李白的足迹就是李白投奔朋友的足迹,李白有很多朋友都是当地的巨富,有很多朋友有自己的庄园。李白虽然去的地方都是大城市,但是李白去的都是大城市周边的名胜,往往并没有去市里的繁华地区,从这个角度看,说李白自己做生意不大可能。
(资料图片)
第二,来自婚姻入赘,李白两任妻子的娘家都是权贵之后,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李白是着眼于经济问题促成了这两桩婚姻,但是这两桩婚姻确实在客观上让李白在经济上得到了补偿。
第三,天宝三载,唐玄宗赐金放还,今天我们虽然无从知晓当时唐玄宗给了李白多少钱,但皇帝出手赐金肯定不会是一笔小数目,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唐玄宗直接赐给了他一片湖,李白可能用唐玄宗赐给他的这笔钱在东鲁地区置办了田产。李白后来回忆这段生活,写下《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诗中有几句说:“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从中可以看出,李白的这段田园生活过得还是很惬意享受的。
第四,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军队时,韦子春上庐山请他,也给了他一笔钱。李白后来写了一首诗回忆此事,诗中说:“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可见李白当时并没把这笔钱放在眼里,甚至为因此参加永王李璘军队而后悔。这里的五百金可能不是确数,但这毕竟也是一笔钱,而且韦子春来请李白,肯定不会给他一笔小钱。
此外,李白还有一笔收入跟他的才华有关。当时李白是名震寰宇的大诗人,诗文都很出众,他给别人润笔应该也赚了不少钱,当时一些文人靠给人润笔获得收益是普遍现象。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有一个好朋友叫元稹,元稹临死前请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白居易给元稹写好墓志铭,元稹家人给了白居易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和元稹家人说他和元稹是多年的好友不要他们的钱,白居易虽然百般推辞,但也反映了当时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给人写一篇文章的市场价。李白当时名满天下,给人润笔,报酬自然也不会少。
李白生活的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政治宽松,李白的收入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像李白这样一个整天生活在自身理想,甚至幻想中的诗人,追求自己的政治道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依然能在盛唐的疆域上往来驰骋,并没有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受到约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唐王朝在人才政策上非常开明开放,而且有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这让我们觉得李白虽然花钱从来不节制,但是他仍然有足够的钱让他挥霍,至少不会因为漫游天下或喝酒等花销而受穷,让我们今天谈论李白的收入时往往带着点儿羡慕。
比如我的家乡山西古建筑超28027处,若算单体建筑则超30万间以上,元代以前古建筑占全国比例超80%。我认为最值得去山西古建筑:1.佛光寺 唐代建筑原品 建成于857年 被梁思成誉为“中华第一瑰宝”2.应县木塔 辽代木塔式建筑 建于1056年 塔高67米 中国现存最早最高古代木塔3.晋祠圣母殿 宋代重檐歇山顶建筑 建于1023年,经1123年重修 个人认为宋代最好看的建筑4.南禅寺大殿 唐代建筑 建于782年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5.广仁王庙 唐代建筑 建于831年 中国现存唯一唐代道教木构建筑6.善化寺大雄宝殿 辽代建筑 年份不详 单体建筑超1200平米的庞然大物7.永乐宫三清殿 元代建筑 建于1247-1358年 元代壁画之绝8.悬空寺 始建于491年,重建年份不详 该建筑实际只以深入山体的横梁作为支撑,细细立柱不起任何支撑作用,只给你心理安慰作用9.广胜寺飞虹塔 明代建筑 建成于1527年 现存“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高47米10.王家大院 清代建筑 经明清两大王朝,历时300年建成 有1118间房间,建筑面积25万平米除此之外,还有东岳庙飞云楼,五代建筑平顺天台庵,元代高平姬氏民居,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皇城相府……
紫陌钟灵
#分享你的春节假期计划# 1、正月初一准备出发去探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起源地——山西,首站太原,先去蒙山大佛,第二天山西博物馆——晋祠,第三天清晨去平遥古城,晚上回京。2、看展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大觉寺春节民俗展在感受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中愉快度过假期。
我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离家出走,四海穷游。带上手机,带上太阳能充电宝。走哪里算哪里,走不动了,就长眠在哪里。
想想古代的李白,在交通那么不方便的唐代,都能游遍名山大川,写下壮丽的诗篇,真的让人很佩服!
想想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能周游列国,那时候,诸侯争霸,货币也不统一。周游列国,有多困难,想想就知道,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
徐霞客,也算古代伟大的旅游家,遍访天下美景,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导航,没有汽车,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火车,没有动车,没有移动支付,没有快捷酒店,住宿也不方便。交通工具,最高级的也就是骑马或坐马车。
但古人却能走遍天下,我感觉比现在人还自由。
假如有一天,老少都不用我牵挂了,我的身体自由了,灵魂也自由了,就放飞自己,开始我的人生之旅。
带着手机,一路拍视频,一路写文章。一边玩,一边挣钱。有相同想法的朋友们,请给我点个赞!
唐三彩是不能放家里的。逛博物馆时,我们能看到很多唐代唐三彩陶器,你别想买一个带回家,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唐三彩其实是冥器,给去世的人陪葬的,大量烧制,不计其数,所以不值钱。
比如一个唐朝贵族,生前住的庄园,他骑的马,用的桌椅板凳,侍候他的丫头,都给烧制成唐三彩,埋到坟里去接着侍候他。
唐三彩这种冥器,到了宋朝觉得它浪费,改扎纸人纸马。民国的时候,农民要刨地刨出这个来,就摔了。
当然无神论者,无所谓。
从玫瑰庄园走出的公主瞬间变为唐朝真·在逃公主·李长歌~
天下妖怪——灯花婆婆
唐代有个人叫刘积中,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农庄里。有段时间,妻子得了病重,他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刘积中还没睡觉,忽然有个身高三尺、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从灯花中走出,对刘积中说:“你妻子的病只有我能治,为什么不向我祈祷呢?"刘积中吓了一跳,但是他素来是个刚直的人,知道这个老太婆很可能是妖怪,就呵斥她。老太婆说:“你不要后悔!”说完,就消失了。没过多久,妻子心口疼得厉害,眼看就要死了。刘积中不得已,只好对着灯向老太婆祈祷,很快老太婆就出现了。老太婆坐下来,要了一杯茶,对着茶念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然后让刘积中给妻子喝下,妻子很快就病好了。 从此之后,老太婆常常出入刘家,刘家人也不害怕。过了几年,老太婆对刘积中说:“我有个女儿刚成年,还请你为她找个丈夫。”刘积中不肯,老太婆说:“我不是让你找人,而是让你用桐木雕刻个木人,就行了。”刘积中就按照她况的办了,不久,那个木人就消失了。老太婆又说:“还烦请你和你妻子为这对新人铺床,那天我会派车子来按你们。”到了约定那天傍晚,果然有车子来到门口,刘积中和妻子没办法,就上了车。天黑后来到一个地方,楼宇高大,陈设华丽,如同王公贵族的官殿一般。刘积中夫妻恍恍惚惚参加了婚礼。又过了几个月,老太婆来了,拜谢说:“我还有个小女儿,也成年了,还请你再给找个丈夫。”刘积中十分不耐烦,拿枕头砸过去,说:“你这妖怪太骚扰人了!”老太婆很生气的消失了。不久,刘积中的妻子心疼病复发,刘积中再祈祷,那老太婆也不出现,妻子不久就死了。
接着,刘积中的妹妹也出现了心疼的症状,刘积中想搬家,但发现有东西阻拦,也无可奈何。
一日,刘积中正在读书,忽然有个叫小碧的丫鬟进来,发出的声音如同目己死去的朋友杜省躬,说:“我刚从泰山回来,路上碰见一个妖怪拿着你妹妹的心肝,我就夺下来了!”说罢,举起袖子,发现里面还有东西在跳动。然后,杜省躬又说:“赶紧把东西安置吧。”说完,屋子里刮起大风,袖子里的东西也消失了。接着,杜省躬就离开了,小碧倒下,醒来后根本不记得这回事。
过后不久,刘积中妹妹的病就好了。
此妖载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五》文章引自张云著《中国妖怪故事》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运动。
唐自安史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逐渐增多。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且不需纳税,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如此则不利于国家经济收入。
武宗即位后,没收僧尼产业以充国家财政,总计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被迫还俗僧尼亦多达二十六万多人,释放了劳动力,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
五代周世宗灭佛也与经济有关。周世宗即位后,民生凋弊,为增加财政收入,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当时中国缺钱,世宗毁铜像铸钱。周世宗灭佛理由是: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
这日,唐朝诗人来到他心心恋恋的庄园里想见见他一直想见的姑娘,可却被告之姑娘已经去世,他呆呆地走进灵堂轻轻呼唤姑娘,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
崔护在一次科考失利在街上溜达,无意间走到一处庄园有点口渴就敲了门,门内走出了一位娇羞姑娘,请他进来歇息。崔护看见这位美娘子也心生摇曳,免不了二人目光对视,就这样二人竟然一见钟情。
崔护离别之际依依不舍,并信誓旦旦说过几日就来府上,可是这几日变成了一年。一年之后,崔护再来府上时,大门紧索,他敲了几下门都没反应,无奈之下就在门上写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几日后,他路过府上,发现里面哭声动天,情急之下就进府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那日给他水喝的姑娘去世了。
他来到姑娘“尸身”边轻呼她,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姑娘缓缓地睁开了眼,竟然起死回生了。
原来,那日崔护来府上时,他们一家出去有事,回来时,姑娘发现门上留有诗句,读完后便一病不起,得了相思病,从而导致身体虚弱昏厥。
今日崔护来呼唤,姑娘听到心上人的声音就醒了过来。#历史上的趣事#
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他们才是雄踞一方、集权一身、世袭一家、千年不倒的“土皇帝”
2015年我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四十八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土司制度自元代始设以来,成为后来历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地区)约定成俗的一种自治管理模式。它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去了解的历史和文化?
一、土司是中央册封、掌管一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土司是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掌管一方黎民百姓的最高官员,由朝廷册封任命。明朝最高级别的土司相当于从三品官员,官阶在朝廷虽不算高,在其势力范围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内,拥有“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最高权力。
古代土司可以世袭,只要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有些土司不随朝代的更迭而消亡,所以它往往比朝代有更长的世袭期。如贵州水西安氏土司,从三国时期罗殿国传承至清代1698年,跨越1473年,世袭八十四代,成为名符其实的土皇帝。
二、土司并不都是从部落首领产生,它的任命和世袭一般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从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任命和世袭,比较典型的有:贵州水西安氏、贵州蒙化左氏、云南丽江木氏、云南元江蒙氏、南甸傣族那氏等土司;
另一条是中央政府派军平叛、驻边,军队首领常驻管辖地,后代获得土司世袭。如贵州思州田氏、贵州播州杨氏、云南盈江刀氏等土司。
三、土司又是如何产生和消亡的呢?
1、土司雏形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施行的羁縻治策,其最核心是对中央政府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元代始设土司,但与羁縻治策不同的是,土司被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管理,土司有正式的品秩,有待遇、有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与内地官吏大体一致。
明朝朱元璋对西南地区采取“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的方针,土司制度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土司成为巩固边疆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的“稳压器“。
2、土司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中央政府收权、土司家族内部的权利斗争、土司叛乱、土司之间的战争、土司部落受压迫起义等等。
清朝加大推行明朝后期的“改土归流”,并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使得土司制度在清代开始走向衰落。但没有完全消失。
直至建国以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1950年4月,四川凉山彝族阿都土司安学成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出政权,标志存在近千年的土司制度彻底消亡。
土司制度虽然已彻底消亡60余年,但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留下了丽江木府、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云南南甸宣抚司署、张家界土司城等著名的文化遗址。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祚】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907年唐王朝才灭亡,也就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这是因为摊丁入亩的国策起了作用。
著名的两税法,大家往往注意的是户钱部分,也就是赋税货币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税部分。
两税法——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而地税的缴纳方式,在清朝有个称呼,叫摊丁入亩。也就是说,唐朝的摊丁入亩改革,比起清朝要早1000年。
唐朝原来的税制,叫租庸调制,源于曹魏西晋的户调式以及北魏的租调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基础,则是北魏太和改革定下的均田制。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很显然,租庸调制是按照人丁征收的。而唐朝的均田制也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进行授田。
唐代均田制明确规定,18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授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残疾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问题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新田开垦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就会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越来越少。而政府给予的授田,就无法达到额定数量,人民变得贫困,要交的税却没有变化。
如此一来,人民必然会逃避户口统计,政府获得的赋税就会减少。
如武则天武周期间,“天下户口,亡逃过半”。这里的逃亡,主要是“亡”,也就是“亡失”,不在户口统计之内。武则天末年,户口名义上有615万户,但就朝廷财政收入来看,实际能控制的不过300万户左右。
《新唐书·苏瑰传》: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庾蔽。
由这条史料可知,当时的逃亡问题,主要还是并未离开所在地的亡户,如果去搜括他们,他们才会真正逃跑。
但实际交税的时候,地方的税吏是知道情况的,很可能是两户共同承担一户应缴的赋税,以应对授田减少导致的人民贫困化,这也就降低了百姓负担。
就此而言,唐玄宗继位后大规模进行括户,但是授田并没有增加,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烈,只会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严苛的括户只会增加百姓负担,也即开元时代的财政收入颇高,一定程度是以增加人民负担为代价的。
到了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终于无以为继。朝廷被迫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庄园制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更加有效地安排耕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以及对人员进行安排,也可以更好地开垦农田、实施灌溉、精耕细作,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地矛盾。
不过,这里必须少有地夸奖一下李三郎,因为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规定,把贞观时的办法和永徽时的办法综合起来﹐从王公至一般百姓﹐每年每户据所种苗顷亩造青苗簿﹔每亩别税粟(或当地所产其它谷物)二升﹐为义仓粮。这已经是初步开始征收地税了。
义仓是杨坚设立的一种福利制度,强制百姓交粮以备荒。虽然杨广在位期间遇上灾荒不肯开仓放粮,将百姓缴纳的粮食据为己有,但杨坚时代除了遇上关中大灾只能带着百姓一起去关东就粮(这种情况唐朝也有,唐高宗曾七次“就食”东都,是隋唐诸帝中,“就食”东都次数最多的皇帝),每次都是开仓放粮了的。义仓制度在唐朝得到延续,是唐朝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由于玄宗晚年大规模加税,使得百姓负担沉重。天宝年间,户税钱达二百余万贯,地税粟谷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和租、调大约相等。
到唐代宗时期,就已经试图废弃租庸调制,完全以户税和地税代替,但没能成功。显然两税法改革不是凭空产生的。到唐德宗年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终于完成了两税法改革。
户税是依贫富分等征税,触犯了庄园主的利益。但这也不是凭空而来,北齐时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就是按户等征税或征发徭役。唐朝前期就有户税,数量不多而已。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三月下令﹐天下户按资产多少(资产不包括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到唐太宗贞观九年(635﹐一作武德九年)三月﹐又分天下户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岭南户分五等)。天宝中户税税率为八等户(下中)纳钱四百五十二文﹐九等户(下下)纳钱二百二十文。
事实上,由于富人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隐瞒资产,让朝廷无法弄清真实的户等,户税难以起到公平的效果,也容易被富人逃漏少交。而田亩是很难跑掉的,富人顶多是将地税转嫁给佃农而已,但征收过高又会有佃农反抗和逃亡的危险。
很显然,就财政角度上讲,大唐王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存续百余年,其关键就在于实行了有效的财政政策,而古典式的“摊丁入亩”,更是其重中之重。
本文如果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蚂蚁庄园(携程如果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蚂蚁庄园)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学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